地震謠言多,專家:氣象領域沒人研究天氣地震關系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9日13時10分,地震已致19人死亡,247人受傷。每次災難發(fā)生時總會有些“噪音”。九寨溝地震發(fā)生后,一些謠言也在和真相比賽看誰跑得快。
兩個月內我國還有7級以上地震?謠言!
9日下午,九寨溝7.0級地震發(fā)生不到一天的時間,網上又出現(xiàn)了一條消息稱“中國地震局預報:未來兩個月內中國還將發(fā)生7級以上地震,隨著撞擊大陸板塊破裂,地球外殼逆轉,湖北、山西等地為重點……地震級在7.3—8.0級……”又有人稱“已經在這些地方出現(xiàn)了蛤蟆成群出現(xiàn)等現(xiàn)象”,并“懇請大家轉發(fā)”。
專家表示此類消息可以肯定地歸入謠言之列,且此類措辭不可能出現(xiàn)在中國地震局的預報內容中。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孟潭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國家地震預報管理辦法,地震預報由政府發(fā)布,不會由地震部門預報。而且,發(fā)布內容不會用詞夸張,不著邊際,像地殼逆轉之類的詞匯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
他說,地震預測主要依據各種物理監(jiān)測手段,綜合數據分析,不會僅依據蛤蟆行為,而且地震部門不會使用煽情性語言,更不會要求轉發(fā)。他表示“要求轉發(fā)”是謠言的典型特征之一。
云:“地震云”這鍋我不背
8日上午,西安、鄭州等地網友紛紛在朋友圈曬出所謂“地震云”。對此,專家表示,網友們“想多了”,目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云的異常狀態(tài)與地殼構造運動相關。
事實上,首先提出“地震云”這個概念的是日本福岡市前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親歷1956年福岡7級地震,并在地震時看到天空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這種云出現(xiàn),總有地震相應發(fā)生,因此他將其稱為“地震云”。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汀撰文指出,“地震云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yè)人士都曾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李汀表示,所謂的這些“地震云”,其實在云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積云或層積云居多,因為這兩種云容易形成波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有時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更被疑為“天有異象”了。
一位氣象專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兩種分別屬于低云和中云,常出現(xiàn)于多云天氣中?!皻庀箢I域尚未聽說有人研究天氣和地震之間關系的?!彼a充道。
9日3時余震?謠言!
此外還有網友在朋友圈以及微信群發(fā)布“明天3點余震”的假消息,發(fā)布所謂來自“中國地震局四川分局”的預報稱,“可能在2017年8月9日3時左右會再次發(fā)生余震,屆時陜西西安、漢中、安康,甘肅蘭州、張掖,青海西寧等地將會有所波及”。
實際上,中國地震局沒有四川分局,只有四川省地震局。此外,專家也只是表示預計會有余震發(fā)生,至于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并沒有明確。
高孟潭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現(xiàn)在已經可以對地震危險性做出判斷,而且能對余震做出一些預測,一般來說地點是明確的,時間主要是短期的。但國際上對余震預測都是概率表示,且凡是預測都具有不確定性。
這些年來,盡管科學家們在嘗試“上天”“入地”等各種手段進一步觀測、分析地震的成因和原理,希望實現(xiàn)預測地震,但以目前的科技手段,不管是預測地震還是預測余震的發(fā)生仍然不易。那些確切地告訴你“×年×月×時,在×地一定會發(fā)生×級地震(余震)”的網絡消息多為謠言。